从2006年11月开始,浙江省海宁市的市民遇到无证无牌的野狗随时可拨打96310举报,市城监联合执法大队的机动中队也将在临时出动的基础上,每个月进行一次集中整治,对市区“狗患”实施长效治理,此举受到了市民的普遍欢迎。提起这事,还要得益于王依群等5位市人大代表四年中孜孜不倦的监督。
这几年,养犬在海宁特别是市区日趋风靡,从2003年到2006年初,随着海宁市民生活水平的蒸蒸日上,市区宠物犬的队伍日益壮大,市民被狗咬伤的纪录也在反复刷新,而且前后间隔时间越来越短,据统计,海宁市日平均被狗咬伤人数已从开始的个位数发展到了2006年初的20多人。此外,大狗小狗随处排泄、践踏污染草坪绿地、无证无牌任意伤人、传播疫情等问题让众多市民怨声载道。如果要问市民的怨声谁听到的最多?不用说,当然是社区的人大代表。而市民的心声又是谁了解最多,自然也是社区的人大代表。
出师无果
2003年3月,海宁市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来自硖石镇鹃湖社区的人大代表王依群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以及在代表接待日群众来反映的情况整理归纳后,领衔提出了关于要求规范犬类宠物饲养管理,出台相关政策的议案(第70号),此前,王依群作为硖石镇人大代表已于2002年在镇人代会上提出过相同的议案,因涉及管辖权限问题,所以这次把议案直接提上了市人代会。来自西山社区的葛湘君代表和塘桥社区的徐霞裕代表也分别提出了关于要求加强犬类宠物饲养管理的建议(第236、237号)。然而这一年,政府在办理上述议案、建议时几乎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中途搁浅
2004年2月,海宁市第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王依群代表再次提出了关于要求尽快出台城市居民养犬规定的建议(第209号),并就免疫、上牌、维护绿地清洁等问题一一提出了具体操作办法。来自硖石镇南关厢社区的任国英代表也提出了同样的建议(第210号)。两年时间,市城关镇四大老社区的4位人大代表就同一问题先后提出的议案和建议,这引起了市政府的重视。建议交办不久,市农经局、公安局以及市防疫站联合起草了一项有关规范市区犬类管理的制度,并召开座谈会,面对面向王依群等代表征求意见。看到自己所提的具体办法被一一采纳,代表们心里充满了信心,一心盼着制度早日出台,狗患早日得到遏制。然而,2004年的日历都撕完了,还是悄无声息。一问之下,原来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该制度中一些实质性的内容与《行政许可法》有抵触,需要重新起草,起草工作已列入政府工作计划。
等待观望
2005年2月,迎来了海宁市第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王依群代表回想三年来就治理狗患问题提议案、建议所得到的结果,心里有些失望,思虑再三,她暂时没有就此提出议案或建议。但是任国英代表再次向大会提出了关于要求加强犬类管理的建议(236号),这一次她改变了建议内容,把要求出台相关制度改为要求尽快采取整治措施。建议由市人大常委会交政府办理后不久,海宁市启动省级示范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市、省级园林城市、省“双拥”模范城市、省体育强市联合创建工作(统称“六城联创”),整治市区“狗患”列入了工作目标,下半年,有关前期调研、摸底工作正式展开。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各类犬5万条以上,已在市动物防疫监督所进行狂犬病疫苗注射的仅287条,而2005年全市发生犬伤人事件共达6200多起,并致1人死亡,养犬户意识差和管理部门缺少强制性措施是导致狂犬病免疫率极低的主要原因,犬只未实行圈养或拴养,随意出没公园、绿地、商场等公共场所伤人、大量排泄,扰民、污染现象也相当严重。调查摸底的结果给全市犬类疫病防治和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整治工作紧锣密鼓地酝酿着。看到政府的这些动作,王依群代表本就“不安份”的心又开始活动起来,她拿出前三年的材料,重新开始调查、修改。
再提旧事
转眼到了2006年2月的海宁市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王依群代表将一份关于要求加强犬类管理,出台城镇居民养犬有关规定的建议(第236 号)再一次提交了市人代会,这一次,她提的具体建议更细、更全面,相关调查情况和证据更实、更有说服力。无独有偶,来自海洲社区的顾一敏代表在此时也提出了关于要求规范市区养犬的建议(第250号),为即将上路的整治工作再添了一把柴。2006年4月,海宁市为期四个月的市区犬类管理专项整治工作全面打响,到8月底,市区2486只犬进行了集中免疫,并捕杀了一批“违章”犬只,在这四个月里,市民们感觉眼前清爽了不少、耳根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