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度,气压保持在1个大气压左右,二氧化碳浓度没有超过百分之一。
除了送小狗上天外,考察小狗在高空飞行状态中生理上的各种反应变化也是这次任务的内容之一。据当时参与监控工作设计的科研人员介绍,他们对小豹在飞行过程中的心电、血压、呼吸与体温4项基本生理指标变化进行了全程记录。
为了测定小豹的血压,科研人员首先给它动了一个小手术,将小豹右颈部的内总动脉转移到了颈部皮瓣内,然后采用狗颈动脉皮桥技术,进行充气式的间断记录,而其他三项指标则完全连续记录。
专门进口设备拍狗录像
为了将小豹在高空飞行的反应全程记录下来,研究室需要在生物舱里安装一个摄影机,为此专门从匈牙利购买了一套镜头直径为8毫米的机械动力摄影机。
即使这样,这次拍摄还是难以完成,因为这部摄影机的录影带每次只能录5分钟的画面,为了将小狗在天上的20分钟全部记录下来,工作人只得先在暗房中将4盒录影带接起来再装入机内进行拍摄。另外,这个摄影机是通过手动上发条来工作的,为了符合拍摄的要求,工作人员又将其改装成为使用电机为动力的电动摄影机。
乒乓球飞起来判定失重
那时候相关仪器非常缺乏,如何判断生物舱内失重开始的时间又是一个难题。最后,一名科研人员想出办法,将一个乒乓球拴在生物舱内,当乒乓球飞起来的时候,便可以判定舱内已经处于失重状态了。从当时保留下来的影像资料看,小豹在失重状态下眼睛睁得很大,表情显得十分“尴尬”。
空军派直升机找返回舱
为了让小豹平安返回地面,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和安徽广德发射地的民众组成了一个严密的回收系统。当小豹从70公里高空返回地面时,返回舱顶部一个58平方米的降落伞突然打开。在降落伞的影响下,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逐渐变慢,最终以每秒8米的速度在距离发射地约20公里的无人山区安全着陆。
这时候,空军部队的直升机也出动展开搜寻,中科院研究员江丕栋介绍,这还是空军部队第一次派直升机参与回收工作。
“太空乘客”们安全返回
返回舱着陆约40分钟后,科研室的工作人员便赶到了现场,当舱盖打开时,小豹和4只大白鼠安然无恙,小豹还在眨着大眼睛往周围看。随后,小豹和4只大白鼠被飞机带回去做研究。
据研究室曾经参与回收的科研人员介绍,发射前他们被安排住在广州军区某部,每个星期天都要进行长途拉练,专门为回收小豹锻炼体能。而最令他感动的是,在回收火箭残骸的时候,当地民众完全是用肩膀扛着、挑着将残骸从山里运出来的。
小豹不幸被别的狗咬死
在小豹飞天成功回收后,研究室又紧接着在当年的7月28日,将另一个“飞行员”姗姗送上了天空。后来,研究所还将两只飞天小狗的故事制成资料片——《小狗飞上天》。
不过,风光一时的“飞天狗”最后的结局并不美好。据当时饲养过小豹和姗姗的工作者介绍,1968年,随着研究室被合并到航天医学所,两只小狗也搬家到此。
没想到,一年多以后,小豹在与其他狗打架时被咬死,而珊珊也在两三年后生病死去。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