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被驯化的狗,除缉毒犬、警犬、救助犬、牧羊犬外,其他的还很少能在民间得以利用
这是一部没有大牌明星或是偶像加盟的关于一只导盲犬的半纪录式的影片,相继在日本、香港、中国内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评和上座率。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影院,只为了看那只让人忍不住落泪的导盲犬。人们从小Q身上,发现了一份人类间的相处远不及的至真至美的情感。
人们对于被驯化狗的关注逐渐多了起来。不过,这种用作特别用途的狗在内地并不多见。
医生狗的作用人所不能及
早上4点半,已经退休的张梦冬和老伴照例带着家里的两只狗菁菁和虎子出去遛弯。已经8岁的虎子体型硕大,是只性情温顺的英国伯英格猎犬,因为超过了北京市区宠物犬限高35cm的标准,这种户外活动每天只能进行两次,其中有一次必须在晚上9点半以后,其他时间它只能呆在家里和楼上。
吃过早饭,老俩口上街买菜,菁菁就被放在三轮车的车厢里,跟着一起去。“只要一停,就有很多人围观,它特别招人,谁都愿意摸摸。”张梦冬很骄傲地夸奖着这只贵妇犬。一身灰色卷毛的菁菁看上去很像一只绵羊。
让张梦冬引菁菁为豪的是,它很可能是中国大陆第一只医生狗(又称狗医生,DR.DOG)。所谓医生狗,就是经过严格体检和性情脾气评估合格,在专家和主人的带领下,能探望智障儿童、康复中的精神病人、老人等,通过动物特有的方式交流,达到帮助和简易治疗的目的。1919年,美国华盛顿市的圣伊丽莎白医院率先开始用这种方式探访精神病康复疗程中的病人,并一直沿用至今。
1998年,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开始在中国大陆进行医生狗计划。“所有的医生狗都是在志愿者饲养的狗中百里挑一的。”基金会的何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医生狗首先要是身体健康,还要经过非常严格的性格测试。”例如,有些在空旷场地上长大的狗,可能很难适应封闭的室内环境,会显得很紧张,这表明它的适应力不好淘汰;检测人员还会故意对它进行敏感点的测试,用利物对狗的趾尖、鼻尖进行刺激,合格的狗不能有激烈的反应和攻击人的企图。
基金会挑选出了20只犬,其中有十余只经常参加医生狗的活动。菁菁是其中的“功勋医生”,在近7年中,它一共参加了100多次的医生狗探访活动。“菁菁很聪明,需要上的课程,跟它说两遍它就记住了。”张梦冬还举例说,“它不爱洗澡。但每次跟它说:‘不洗澡明天怎么带你去和小朋友玩。’它也能听明白了,乖乖地洗了。”
这批医生狗经常活动在北京新源西里小学特教班、海淀培智中心等有智障或自闭症儿童的学校。这样的探访活动每个星期进行一次。
特教专家会为这些孩子设计一些与狗有关的一系列课程。通常是采取做游戏的方式,教会孩子一些基本技能,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比如,在课堂上模仿一个看病的过程,孩子们为狗看病,并开处方、付医药费,通过这种简单的游戏,锻炼孩子的逻辑能力和简单的数学运算。这些在常人看似简单甚至无聊的课程,对智障的孩子帮助很大。
“动物与人进行交流,常常能产生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用正常沟通法则达不到的效果。”何勇参加了多次这类活动,他告诉本刊,“一个叫于虎(化名)的小朋友有自闭症,从来不说话,但和狗玩一段时间后,他居然开始唱歌了。
每次探访课,都会成为特教班里气氛最活跃的一堂课。“走的时候,小朋友都会挥着小手说:‘下次再来。’真的很感人。”金毛寻回犬(也是一只医生狗)的主人张新严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狗也跟人一样,活十多年,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由于服务对象的年纪和智力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