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他针对网友们的行为也不无忧虑地发表了看法:“针对近来发生的12·11虐狗事件,我们有很多有爱心的人发起了对这种现象的谴责,这件事本身是一种爱心的体现。
但是随着事件的发展,有些网友已经渐渐地把这种爱心变了味道,给当事人的家人或是单位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更有甚者提出了一些极为不妥的方式。这是我们每一个真正有爱心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违背爱的主题的。尊重生命,的确不仅仅只是尊重某一种动物的生命,而是在我们地球上所有有权利生存的生命。”
他的想法代表了一部分网民的看法:“对于这次虐狗事件,我们不能以一种残暴来制止另一种残暴,如果当事人愿意向公众道歉,我们应该给他改过的机会。用我们的爱心与宽容让他(或其他有类似行为的人)至少做到不再采取这样非人道的行为。我们的目的应该是呼吁更多人来共同关注动物的权益。”
资深网友:网络监督也要讲规则
“踩狗门”又是一个网络暴力的经典案例,给观察网络的舆论监督与网络暴力关系提供了又一个视角。首发贴者“家有爱宠”的初始目的,也许是想通过网络这个空间,来进行舆论监督,进而试图提高国人素质,怎么“家有爱宠”在论坛上进行一下舆论监督,却走向事情的反面呢?
答案可能就在于时代在前进了,网络以前所未有的形式渗透我们的生活后,适应网络的规则却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网络社会泥沙俱下,网络暴力自然就伴随着网络监督的暗潮涌动。
网络是虚拟的,谁也不知道你是一条狗,更不用说在发生侵权时找人赔偿了,所以,才有人会肆无忌惮地将踩狗者的各种隐私都公布于网。网络社会往往也不讲究程序,不讲究证据的确凿,网络也没有专业的法官。所以,对于某一件事情的评判,网络往往是诉诸于道德的正确,诉诸于激情的宣泄,只要你能得到多数的认同,你就占据了制高点,你就可以将对手打翻再踏一脚在其上面。比如就所谓的抓“色狼”行动而言,一旦网络上出现“色狼”标签贴在前,当事人煽情的言说在后,网络就会掀起打击所谓“色狼”的暴力,形成广场效应,所谓的“色狼”就有口难辩了。网络暴力在踩狗事件中、在“铜须事件”中,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当事人在网民围攻下,相关权益无从保障。网络的神奇与恐怖还在于,他能将某人与事件无关的,甚至是当事人亲朋好友的祖宗八代的隐私都“掘地三尺”给深挖出来;他能将一个人的过错无限放大,让其在社会中无立足之地。
“网络暴力纠缠着的网络监督是如此让公众讨厌,公权力也就容易顺着这种不满跟踪而来。如果我们不想让网络监督声名狼藉甚至毁于一旦,不想让公权力的手随着网络实名制、博客实名制伸进我们的私生活,我们别无选择,正如法官的权威来自其节制,网络监督也当自律与节制,唯有在规则下监督才能找到安身立命之处。”云网论坛管理员“春风化雨”这样告诉记者。
昆明资深网友“赤墨有人”对网络监督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具体而言,网络监督如果针对个案监督,应当是对重大事件的监督,发布的网名应当实名,并且网站应当进行一定程度的“把关”,就如当年某反腐败网站在公布山东济宁市原副市长李信下跪的相片前事先经过了多方证实一样;如果是一般的违法和不道德行为,不能在网站中公布相关能知晓当事人信息的文字、图片,让事件的讨论仅仅局限于现象本身;任何人都不能在网上发布侮辱他人的言论以及公布他人的隐私,网站对于这类言论必须及时删除。网络舆论监督只有自律与节制,只有不断地与网络暴力在博弈中获胜,才能真正成功。”
结局
“踩狗门”主人公桂某现在只能请假“躲避”在外地的亲戚家,另一个“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