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的不少国家,虐待狗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
为什么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在对待动物方面,比一向被我们祖先称为蛮夷的西方国家要野蛮的多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中包含了历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
宠物的盛宠时代已经到来,曾有一个第六代导演从地下浮出水面,拍出一部电影叫《卡拉是条狗》,讲了一个故事,让我得出结论:养宠物可以让人很快乐,一个卑微的小人物通过狗重拾生活的信心;也可以硬生生撕裂人的生活搞得主人无比郁闷。看来一个动物一旦受宠,还真会化腐肉为神物,真成了一个“玩意儿”。
宠物离所有人的生活越来越近,不管有的人如何抗拒如何辩驳,中国的宠物盛宠时代确实已经来了。徜徉街头的狗和看着它们满眼柔情蜜意的主人随处可见,为爱情殚精竭虑的女孩也无奈地喊出“找个男朋友还不如养条狗)宠物医院医药不菲也求医者众,宠物商品日益走俏——商家在迎合人的爱宠者心理的同时,也在大规模地制造着需求,超越小康正向中产挺进的中国公民也乐得同精明的商家共舞。这一点上,中国全球化的速度倒是不慢。
和野生动物、家畜不同,宠物是动物中的一个特殊品类,宠物已经不是“它”,而是“他”或“她”,是以人的家人和朋友的面目出现的,成为孩子大人的爱宠,给孩子一个天真快乐的童年,给现代社会成人的脆弱心灵以无限抚慰。而且宠物对于独身者和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来说,更俨然一个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做出的调查表明,宠物的陪伴对“空巢”的老人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但是谈论宠物经济、宠物文化,很容易被人质问,城市中不是还有那么多流浪儿、西部还有那么多失学儿童、非洲还有那么多饥民吗?爱护动物讲求动物权益,是不是就要忽略人道主义了?爱心多得盛不下,为什么不善待那些贫弱孤苦的人呢?钱有很多富余,为什么不能往最需要的地儿使使?如果把用在狗身上的钱省下来,能建多少希望小学啊?
这种诘问其实同“
老婆和母亲掉水里,只能救一个,你先救谁”这类问题一样,实际上是个陷阱。为什么必须取舍,而不能两全呢?在绝大多数人的生存权益得到最大化的当代、在国人渐渐富裕的中国,可以既开展慈善活动济贫扶弱,也可以爱宠动物,给他们以舒适的生存空间。毕竟,如果人类不停止向自然的灭绝式的掠夺,如果野生动物最终都将消失,伴随人类的动物可能只有家畜和宠物了。而如果我们连宠物都厌憎虐杀,最终地球上残留的动物,可能只剩下孤独的人类的。动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的今天,善待动物重视宠物的福利,也是人类自身的福祉。
况且,人们对待宠物并非无懈可击,没有最好,只有不太好。或虐待或抛弃,城市里常常见到被遗弃的流浪猫狗。SARS肆虐期间,北京有人活埋自家宠物,香港流浪猫狗激增至1万只,而这只是因为听闻了猫狗可以将SARS传染给主人的谣言。可见,中国人的爱宠心理不是太重,而是不够。虽然北京的动物福利法的讨论稿因为被认为太过超前而被搁置,但相信不愿的将来,国人定能意识到,我们应该且必须善待动物!
宠物无言,无法为自己祈福,那么让所有爱宠物的人发出祝愿,愿人与动物永远和谐共生!愿我们的狗儿永远OK!
狗年说说犬文化 犬文化之于中国可谓源远流长。远古先民认为犬与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把它当作祖先崇拜。有的少数民族认为,人类种植粮食作物是犬的功劳,是犬从天上取回粮种,养育了人类。所以,在每年粮食收获时,蒸出来的第一锅米饭要先喂犬。这些感人至深的神话传说,表达了人们对犬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的崇拜,也是对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关系的赞美。
犬可用来状景抒情。如在《诗经》中有“跃跃毚兔,遇犬获之”的句子,意思是说,狡猾的兔子,一旦遇到犬,很难逃掉,必将成为犬的猎物。从简短的文字中可以看出,犬作为人类的帮手,在远古的时代就受到先民的欣赏和赞许。在汉乐府中有“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的语句,描写了一位少妇对夫君的无限思念,以至感动了她身边的鸡犬,鸡以鸣为哭,狗以吠为泣,而她的兄嫂却不能体谅、理解她。如此凄婉而哀怨的故事,读后让人心紧。“田园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吟道:“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而在其《桃花源记》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宛如一幅情趣盎然的生活图景,映衬出乡村恬静、质朴的生活景象,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也寄托着对和谐生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