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房山区良乡二小特教中心联欢会上,3只分别叫“菁菁”、“奔奔”和“Nicky”的“医生狗”与智障儿童亲密无间。孩子们与小狗玩得非常开心。这就是始于70年代的、国际流行的“伴侣动物疗法”。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和伴侣动物之间充满着独特的深情和友善。正是在这种友爱中,人类因对小动物的关爱而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英国剑桥大学1991年的研究报告指出,许多患者与一只小狗或小猫相处后仅几个月,原先的顽固性病症,如偏头痛、腰背疼痛等就会得到减轻。纽约州立大学的研究发现,伴侣动物对儿童心理有重要治疗作用。小动物可直接使人的感觉变好,使环境变得更安全。儿童孤独症患者长期和小动物接触交流,慢慢就愿意与人接触。
我国的许多有识之士也非常重视这项研究。著名教育家霍懋征在自己5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通过让儿童接触、爱护小动物,可以培养善良和爱心,激发责任感,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
由各界环保志愿者组成的首都爱护动物协会,1998年10月在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的协助下,首次尝试在北京做了一次“医生狗”探访智障儿童的活动,收效甚好。此次活动,他们特别挑选的这三只小狗,都经过了兽医和动物心理学家的严格检测,不仅非常健康,对人友好,而且善解人意,从不对人吠叫,不做不友好动作。
有26名智障儿童、孤独症儿童的良乡二小特教中心,一直重视研究小动物对这些儿童的智力与情感的启迪和医疗作用,校园内设有小动物饲养园地。(记者司马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