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中国城市限犬从无到有,手续从高门槛到低收费,应该说都是为了人的利益。但越来越多的狗,越来越多的“狗患”,却让执法者也越来越无所适从。
狗本无错
恐怕没有别的动物能像狗这样吸引现代都市人的情感了,但这种情感又把人强硬地区分成两个集团,一个是养犬的,一个是不养犬的。他们之间似乎势不两立,水火难容。养犬的把狗爱若宝贝,为它大把花钱、花时间、花精力,甚至到了食同桌、寝同床的地步。不养犬的则把狗视为蛇蝎,不仅痛恨它不讲卫生随地大小便的行径,更历数它犬吠吵人美梦、窜入街道阻碍交通、咬伤路人传播疾病的劣迹。
今年7月,北京的“狗口”再攀新高,登记在册的数量已达45万之多。但谁都知道,这个数字与庞大的“黑”狗相比太渺小了。与此同时,被狗咬伤者的数量也以万为单位迅猛增长。除此之外,北京市法院受理的“狗患”纠纷也呈暴增之势。据了解,由狗而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被狗咬伤后的医药费问题;其二是汽车撞狗引发的赔偿问题。北京华一律师事务所的侯晓宇律师指出,因宠物引发的纠纷,凡涉及侵权,应适用《民法》。
如果说这些还有法可依的话,那对人们质疑最多的狗随地大小便问题,根据“限养”规定,一般只能对养狗人进行说服教育,并没有处罚规定。北京市保护小动物协会副秘书长赵栩说,其实狗具有服从的天性,训练得法,是可以让狗令行禁止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狗狗们随地大小便的现象极为普遍,这不仅引发了许多纠纷,同时也容易造成疫情的流行。
法规缺位
当“狗患”愈演愈烈的时候,各地“限养”法规也应运而生了。1995年北京市出台了“限养”规定,据记者了解,在此前后一段时间内,北至哈尔滨,南至广州、昆明、东到上海等20多个城市都先后出台了“限养”规定。这些“限养”法规绝大多数都以限养、严管为主。除严格限制养犬区域、种类,数量和严管动物免疫外,还要求养犬人交纳一定数额的注册登记费和年检费。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今的限养法规中有的条款已经“过时”,却没有修改,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混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过去的城市边缘区已发展成为了现在人们的主要居住区,比如北京北部的天通苑、西三旗等社区,居住人口已达几十万之众。但在北京的“限养”规定中,依旧沿用“城八区”为“重点区”的规定。北京严禁在“重点区”内饲养大型犬,而上述的天通苑等社区均为非“重点区”,所以大型犬是准许饲养的。
北京治安总队一位警官认为,目前“限养”只是各地方的“土政策”,且由于很多条文还比较粗糙、缺少罚则等原因,使得相关执法部门的工作,往往也只是停留在登记、年检、注射疫苗的层面上。
北京人与动物环保科普中心创办者张吕萍说,国外养狗都有相应的法规,而且十分细致。比如每天遛狗的时间不得短于40分钟、有过“劣迹”的人不得养狗、狗的体重不得超重等等。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定,只要邻居举报或被查实,违法的人将受到严厉的经济处罚,甚至是刑事处罚。
“刑事处罚?”这让记者感到很惊讶。张吕萍说,国外不把狗的问题看成是动物的问题,而是看成人的问题。狗伤人是因为人未给狗加戴狗链等原因造成的,所以要处罚人,而且要重罚。但这些条文,在我国城市的“限养”规定中尚属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