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整合之后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藏獒走出国门,登上世界犬类比赛的各种展览评比现场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对此我们应该有前瞻性意识,决不可抱残守缺,坐井观天。随着各级各类藏獒行业组织的相继成立,常规性的藏獒展示评比活动将会轮番开场,一发而不可收。试想,一旦这些赛事进入程序化的轨道,那么,以先进而系统的科学理论为构造框架、以丰富而准确的实验数据为经验依托的“中国藏獒标准”就将成为国内藏獒界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因为全部的评判鉴定行为的基础与唯一的根据只能是中国人自己制定的藏獒标准,而且这样的藏獒标准早晚会成为国际犬类比赛中的评判依据。
中国藏獒在青藏高原的牧民生活中曾担任过牧猎犬的角色,来到内地之后就有一个繁育及品种改良的目标定位问题。根据中国藏獒的生物学特征与遗传优势,一般认为将藏獒培育成为工作使役犬、护卫防暴犬、生活伴侣犬品种比较合适。目前来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尺度还需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精心培育与品种改良才有可能,尤其需要实现动物类群的系统选育目标。为此,只有首先确立藏獒的专业技术标准,并依据标准进行第一步的繁育工作,在实际选育并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找到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上的缺陷,随后才有可能开展第二步的品种改良工作。藏獒走进内地二十年,虽然还没有实现具有稳定遗传基因性状的种群化繁育结果,但各项生理品质指标均优于原产地的藏獒个体犬只已然出现。实际上,这些优质个体的出现,也反映了内地人对藏獒生物学特征与形态审美的精神诉求和价值取向。比如,内地人对于藏獒的形体高大、毛色美观的追求更为强烈和严格,甚至要大于其对藏獒的气质禀赋、情感反应等方面特征的要求和追求。
在内地省份,藏獒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藏獒的繁育问题。中国藏獒是在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环境中繁育进化至今的稀有物种,它早已完全适应了原产地高海拔、低氧压、强辐射、多降雨、严寒劲风的恶劣自然条件。来到内地之后,居然能够保持并发挥出藏獒品种自身所特有的强壮生机以及威猛粗豪的禀赋,不能不说这一独特的犬品种是顺应自然、凝聚天地万物之灵气的“梦幻神兽”。起源于雪域高原上的藏獒在中原内地的大量养殖,在环境条件发生剧烈改变的情况下依旧保持其原有的遗传性状和进化功能,依旧保持其独特的生物物种优势,这一点应当成为我省藏獒繁育事业所追求的首要目标。
(二)省内在藏獒繁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藏獒繁育是一门科学,如何正确地认识藏獒,保持藏獒独特的生物学性状、性能,保护藏獒品种资源,建立藏獒保种选育体系等等,显然目前我们还达不到科学标准所要求的规范程度。二○○三年,河南省畜牧局组织制订的藏獒地方标准的颁布,使得我们有了明确的繁育目标和产业发展方向。对照标准,不难发现我省的藏獒繁育工作在系统选育、育种、选种、选配等方面还远远未能走上正规,还远没有把藏獒繁育工作纳入科学规范的框架之内。所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第一,少数大型的藏獒养殖场,由于存栏数量的基数较大而拥有少量的优质种犬犬只。一般而言,这些养殖场在选种、选配时都引用了“中国藏獒”地方标准作为参考依据,从而能够繁育出较为优秀的藏獒个体来。但客观地讲,这些养殖场实行的大多是经验型的繁育决策,还缺少科学理论上的探索和挖掘,还难以自觉地按照藏獒标准的指导去制定合理系统的繁育规划,还难以形成系统繁育的鲜明特色与方向性,其繁育结果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第二,更多地则是一些不成规模、尚处于自发养殖阶段上的养殖场,既不具备有关藏獒繁育方面的科技知识,又缺乏对“藏獒标准”指导意义的自觉认识,仅仅是由于“感兴趣”就按照别人的样子养上几只藏獒,根本顾不上考虑行业规范、产业前途等问题,更遑论科学标准与技术规范这些问题了。一般来说,这些养殖场的种犬犬只大多品质低劣、血缘不清,繁育过程中盲目选配,近亲交配的现象也相当严重。
第三,河南全省的藏獒繁育年产量在三、四千只以上,估计今后还会以每五年翻一番的速率递增。但在这么大的一个数量值中,品质符合“标准”规定的幼獒数量所占的比重不超过百分之五,其中优质幼獒不超过百分之一。这样的统计结果表明人们关于科学繁育的知识是多么贫乏,关于行业规范与技术标准的观念是多么淡薄。有时候问题的严重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如果连种犬犬只的质量都达不到标准要求的话,那么所繁育出来的后代个体能够符合标准要求吗?
&n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