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牧牛犬对澳大利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贡献,没有它们,澳大利亚的牧牛业在发展成为重要产业时无疑会遇到巨大的困难。在澳大利亚的早期殖民统治时期,人口主要集中在现在的悉尼等大城市区域,拥有土地的人很少,驱赶牲口到集市的距离也不远,像羊群这样的财产,少量的看护人员和犬便能使之平静并且可以控制.这些工作犬是早期的殖民者从其他国家带来的,尽管它们遭受了一点当地温暖气候的痛苦,但它们在控制羊群方面的工作令人满意。渐渐地,殖民者开始扩张.在1813年,西部出现了广阔无限的牧场,在那儿牧场主通常拥有几百甚至几千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大多没有护栏。牛群在这种富饶的土地上变得松散,甚至已成为野牛而不易控制。早期的牲畜贩子和牛场主所使用的最流行的犬是来自英格兰的史密斯菲尔德(
Smith-field)工作犬,它属大型犬,黑色,方体,截尾。有长而粗的被毛,颈部有白色榴边。头呈模形,耳朵呈长
马鞍形,步态非常笨重。跟当时其他的工作犬一样,Smith-field犬能适应高温、艰苦的地理环境,能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市场。早期的工作犬都有在看护家畜时乱叫和冲在前头的习惯,这对于牧羊比较好,也可以看护比较安静的牛群,但对于大牧牛场中有点野性的牛群则易导致牛群惊跑,不易控制。不久,为了使这些野生的牛群被赶到悉尼的牲畜市场,人们需求耐力更为持久,既能安静工作又更有能力的工作犬。大约在1830年前后,一位叫泰米斯(Timmins)的牲畜贩子试着用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和当地一种澳洲野犬进行杂交,以便繁育出既能安静工作又更具耐力的犬。他通过这种交配方式产生的后代是一种红色的短尾犬,命名为泰米斯·贝弗斯(TimminsBiters)。与
斗牛梗(Smith-field)不同,该犬能安静工作但性格过于倔强,并且有严重的咬人倾向。这种杂交后代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很快消失了,其他的杂交品种如粗毛
柯利犬、斗牛狸的杂交犬等都不能很好地用来牧牛。1840年,一位名叫托马斯·豪(ThomasHall)的农场主引进了一对被毛光滑、蓝灰色的苏格兰高地
柯利牧羊犬,它们可以很好地工作,但是不能吠叫和领头。托马斯用其与澳洲野犬进行杂交,繁育出一种能安静工作的犬,即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的豪·西勒斯犬。这种杂交犬的颜色为红色或夹杂有黑斑的蓝灰色。其大部分为竖耳,头形似澳洲野犬,眼睛为棕色,总体还属于澳洲野犬的类型。这种犬较其他工作犬有很大的发展,逐渐成为牧牛人努力寻找的犬。另外在昆士兰的一个农场主乔治·埃里奥特也进行了澳洲野犬与蓝色柯利犬的杂交,所培育的埃里奥特犬具有很多优秀的工作能力。牧牛人非常欣赏这种犬的工作能力,并纷纷求购幼犬。在悉尼的坎特伯雷有两兄弟,杰克与亨利买了很多这种犬并着手继续培育它们。第一步是让母犬与进口的
大麦町犬进行交配,其杂交品种使杂有黑斑的蓝灰色毛发变成了红色或有蓝斑的毛色。幼犬出生时为白色,约3周后,毛的颜色开始逐渐变化。巴伽斯特(Bengust)兄弟的目的是对该品种灌输对马的爱意,并使得这些犬易于驱使。他们培育出了这些特性,并且使这些巴伽斯特(Bengust)犬能够服从驱赶者的马及马具。但是,它们的许多工作能力丢失了。有一种黑色或棕褐色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