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法则
遗传法则
十九世纪末奥地利的门德尔神父,在教堂花圃中从事豌豆的杂交实验,他是第一位将实验设计(规划如何配对杂交)、详细记录实验结果,再利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并归纳出遗传法则的人,因而被尊称为遗传学之父。
遗传法则:(1)显隐性法则 (2)分离法则 (3)自由分配律
门德尔选用豌豆为实验材料,豌豆的生长期短,容易大量栽培,易于杂交,具有许多明显的相对性状,最重要的是碗豆是一种自花授粉的植物,花苞还没有绽放以前,花药已经成熟爆裂,并把它的花粉粒布满雌蕊的柱头上,因此别朵花的花粉几乎没有机会沾到这朵花的柱头上。
在这种授粉的形式下,外来的遗传基因也就无从引进,因此便于从事人工授粉的实验。
门德尔在做豌豆杂交实验时,先用摄子将被授粉花成熟但尚未爆裂的花药摘除,然后用毛笔把选自它株的花粉沾到此被授粉花成熟的柱头上,最后把花苞切口关好,以避免昆虫携带别朵花的花粉意外侵入,使杂交结果复杂化。
门德尔第一系列的实验称为单因子杂交试验,他选择豌豆的七种相对性状,分别用纯品系植株做一对因子的杂交,其所产生的子代Fl之表现型皆为一对相对性状中的一种(显性)。
他再将此F1自花授粉,所出的第二子代F2中出现了一对相对性状约两种不同个体,即显性和隐性的个体皆出现,根据大量数据的统计结果,它们个体数的比接近于3比1。
在和豌豆其他性状的杂交试验,门德尔也得到一样的结果。他由这些规律的数学数据推测出遗传法则:
决定豌豆性状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门德尔在完成豌豆的遗传实验后,认为控制生物遗传性状的基因有显性与隐性之别,可分别用英文字母的大写及小写来代表。当显性与隐性基因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例如豌豆茎高的性状有高茎与矮茎两种型态,决定豌豆茎高的基因中,高茎基因(T)是显性,而矮茎的基因(t)是隐性,所以纯品系的高茎(TT)和矮茎(tt)豌豆交配后所育出的第一子代皆为高茎(Tt)。
不过由第一子代(Tt和Tt)交配产生的第二子代中却兼有高茎(TT或Tt)和矮茎(tt),它们个体数的比是三比一。
此项推算可用简便的
棋盘格法来演算,例如选择茎高为一相对性状之二纯品系,使之杂交,则可如下列之方法推算其F1及F2之基因型及表现型:
T 代表高茎的显性基因
t 代表矮茎的隐性基因
亲代 (P) 基因型:TT x tt
F1 自花授粉基因型:Tt x Tt (F1表现型:皆为高茎)
F1 卵与精细胞之基因组合
纯品系单因子杂交试验的子代F1,分别从两个亲代得到两个不同的性状因子(例如T和t)。
这两个因子并存于同一个细胞核中,但彼此并不融和成为既不高也不矮的中间因子,所以单因子杂交试验的F2才能出现隐性的性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独立不混合,并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前面所提及约二种定律,仅就一种性状来讨论,而事实上,生物是由许多性状组合而成的。因此,我们不妨同时以二种性状来讨论。
以图为例,撷取豌豆的顶生红花(图中的A、R)与腋生白花(图中的a、r)做为P(亲代),进行交配。那么F2中,花所生长的位置与颜色的遗传性状,就会出现顶生的白花(Ar)、腋生的红花(aR)等植株。但在P中,A与R的组合并不足紧密不分的,而是类似偶然间同搭一班车的乘客一样。
最后还是可能分开。可见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就因为有这种自由组合的分离,所以会出现与祖亲代遗传因子组合不同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