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消息 中国和美国科学家18日联合发布报告,称2001年在中国广西乐
业县花坪乡化石地点发现的大熊猫头骨化石距今200万—240万年,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大熊猫祖先。由于其身长只相当于现代大熊猫的一半,这种古代大熊猫又被称作“大熊猫小种”。
据介绍,现代大熊猫平均体长都要超过5英尺(约合1.5米),而“大熊猫小种”体长约有3英尺(约合0.9米),其体格比现代大熊猫约小一半,跟一只中型狗差不多,堪称“小祖先”。“大熊猫小种”牙齿的磨损程度和其他特殊印记表明,200多万年以前它们就已经放弃肉食,以竹笋为食,咀嚼是其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报告认为,“大熊猫小种”当时主要生活在气候潮湿、地势较低的热带丛林地区,竹子在它们的居住地分布比较广泛。
美方专家指出,此前在1985年到2002年间,古生物学家们也曾发现一些“大熊猫小种”的牙齿或其他部位的化石,但由于过于零碎,都未能推断出“大熊猫小种”的个头大小。
报告将于6月26日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点 评
这块大熊猫头骨化石所处的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约200万年),这也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大熊猫头骨化石。
通过形态学研究和CT扫描,发现该头骨化石的颅内结构保存得非常好。根据扫描数据进行头骨的虚拟三维重建与解剖,我们分离出“大熊猫小种”的大脑、小脑、嗅球等颅内结构。
现代大熊猫头骨中的额窦之所以会那么大,是因为大熊猫为食用竹子,需要强壮的咀嚼肌肉来把竹子嚼烂,而咀嚼肌肉的发达需要有较大面积的骨骼来附着肌肉,所以大熊猫的头骨就不断增大,并在头骨内部留下一些空洞以减轻头骨的重量,额窦就是其中最大的空洞。据观察,“大熊猫小种”的颅腔就比较大,而且额窦占了很大的部分,这表明大熊猫的演化在“大熊猫小种”阶段已经适应了食用竹子,所以头骨内部才会出现较大空洞。这也说明了广西乐业县在200万年前有丰富的竹子生长。
通过分析头骨化石,并进行大概的三维复原,我们发现其头部与现在的大熊猫略有不同。现代大熊猫头部很圆,体型庞大,而“大熊猫小种”体型较小,脸部较长,体态原始,更接近熊的模样。
史前时期,大熊猫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盛极一时。如今大熊猫却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地理分布区域极为有限(仅限于秦岭以南川、陕交界区域)。“大熊猫小种”头骨化石属于在我国境内发现的大熊猫化石中形态特征较原始、地质时代较早的,它的发现填补了大熊猫进化谱系的空白,对研究大熊猫的今昔变化、系统演化关系、地史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环境、古气候的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演化和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