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庭饲养小狗与家中孩子作伴,不过有儿科医生指出,父母以为小狗对小童没有伤害,事实上即使体形细小的狗只亦有可能袭击小孩,而且10岁以下的小孩最易被狗只袭击面部。中文大学调查指出小童被狗只袭击面部机会大,日后对身心可能构成影响,建议父母勿将小孩与狗只独处,对小孩构成伤害。
威尔斯亲王医院在2003至2004年,接收了144宗被动物咬伤的急症,分别是82名男和62名女,其中八成九个案是被狗只咬伤,即128宗,半数的受害者少于10岁。当中发现一成五人被家中的小狗咬,八成五人被街外狗咬。
每周一宗多街外遇袭
调查又显示,年纪小于10岁的小朋友最易被狗咬伤面部,共有16宗被咬伤面部的个案,占被狗咬小童的两成半。至于年纪大于10岁被咬伤面部则只有一宗。另外受袭的人士中,无论是年龄少于10岁的小童,或年龄大于10岁者,最多受袭位置是右下肢,前者有三成三,后者有三成七人。
中大儿科学系副教授韩锦伦表示,在搜集的数据中发现,两年内平均一星期有一宗小朋友被狗咬的急症,外国一直设有针对被狗只袭击后,受害儿童的心理评估;但本港却缺乏儿童被动物袭击后的评估治疗,他认为轻微的伤害,亦可造成心理上的阴影。
留意“凶手” 特征
他表示:“儿童受袭后,可能心理上有阴影,不过医院没有即时作出评估,而且好多人不知道被甚么狗只袭击,入了医院即刻打疯狗针,事实上如果知道甚么狗,可能不需要打针,即时接受治疗。”他表示是次的调查的个案,亦有一名十岁以下的小朋友被狗轻微咬伤生殖器官,他说:“对于该名儿童而言,可能已造成某程度的心理伤害。”
他指出,调查报告中反映近五分之三人不知被甚么狗咬,入院后必须即时接受疯狗针,他认为受到狗只袭击时,尽量留意其身体特征,以了解该品种的狗只有否其他传染病或者追溯其病历等,慎防感染其他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