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时,曾两次到新加坡防止虐畜协会采访遗弃
宠物的专题。第一次,并没在意协会门口垃圾箱旁,另有一处丢弃巨型黑色塑料袋的所在。
第二次,离开前又见这片堆积,后得到证实,袋内都是人道毁灭后的宠物尸体,等候适当处理。
不得不提协会主管摩丝(Deirdre Moss)女士。留下深刻印象是很少在访问里遇过如此气急败坏的人。进行访问后才明白,她天天都在替那些不负责任的新加坡人收拾良心腐烂的摊子。
虐畜,恶之欲其死
做专访时是2002。摩丝指出,90年代时因收养空间的缺乏,已造成每年我国必须人道毁灭9000只狗及1万2000只猫的纪录。数据是来自农粮兽医局及防止虐畜协会的平均总和。
虽然政府并不鼓励人们在有限居住环境内收养宠物,但新加坡人的宠物,尤其猫狗,收养率一直有增无减,丢弃率亦有增无减。
按常理,社会越老化,会有越多老人收养宠物。而猫狗是很好的老年良伴,尤其狗的忠诚,在接受适当并有针对性的训练后,能与导盲犬一样具有导向、保护及救危的能力。
但新加坡人是否已具有养狗的心理条件呢?
宠物问题并非只是遗弃而已。更严重是虐畜行为。把猫成群杀害我们或许还能读到消息,但居住空间里有多少各种程度的虐畜,那就要碰上才知道了。
许多生活紧张、心理普遍受到各种压抑的新加坡人,他们收养狗儿,不少是从主宰这狗儿而得到满足的心态出发,要它这样就这样,要它那样就那样。
这种稍为能让主人感觉高高在上的主宰感,遗憾的说,是种不正常的心理平衡手段。事实上,它跟某些虐佣情况有着相似的心理背景。
我曾见过养狗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主宰感并高兴就拿狗乱踢出气的狗主,情形极恶劣,这种主人往往本身没给狗儿适当训练,当遇上狗的习性与人的生活产生矛盾时,即兴的虐待与发泄就会随之而来。
更糟是有人认为,假如踢一只狗和虐待一名女佣相比,那么踢狗的罪恶感和罪恶责任就轻多了。就因这种恶劣心理,不知天天多少越看越不顺眼的狗正在封闭空间里受着虐待。
当年摩丝拿过一叠叠不忍目睹的“罪证照片”给我看,狗打成残废,饿得皮包骨,这种人能把狗丢弃让它脱离苦海还好些。这种心理条件的人,绝无资格养狗。
从养狗看人的素质
生活紧张及更为物化的都市里,一般人很难静下心来探讨及学习自己与动物共处的能力。
与动物共处,绝对需要学习。就如训练导盲犬及照顾老弱病残的助援犬,训练的不只是犬只,同时也必须在人狗配对后同时训练其主人。养狗的人只有在真正理解狗同伴习性后,才能产生沟通,有了真正沟通,两者之间才能拥有真正情感。
对一些人来说这也许浪费时间又麻烦。更多人养狗是凭着“自己感觉”去养。也许是看了电影里教人羡慕的情境而买一只狗,自己既没养主的知识也不具备养主心理条件,当耐性消磨殆尽还得不到预期美景,狗就变作一只累赘,而不再是一条生命。
这种对生命缺乏感悟与尊重的人,初始是出于赏玩,之后或许不至于成为虐畜者,但冷淡与忽略是同样残忍,也无资格养狗。
某种程度上养狗也能看出人的素质。动物毕竟不是人,与动物相处人类需要付出更多主动感情,包括关爱、平等、理解。有句谚语大意说:一个能与他的狗和睦平等相处的人,坏不到哪里去。而另句谚语大意是:要看一个人有多坏,看他如何对待他的狗就知道了。
现实是,新加坡日渐老化,独居老人的人口也会日渐增多,助援老弱病残人士的助援犬供应,日后肯定会受到重视。这不是要不要或可以不可以避免的事,这是都市生活与社会道德经过一番“无奈”平衡出来的其中一项解决之道。
但衷心希望,助援犬时代来临之前,能有更多将与这些助援犬相处的人,能事先做好心理条件准备。希望以后人们多把狗儿视为良伴,而不是以恶之欲其死的心态来反映自己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