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配偶、宽敞的领地等;同样,对新刺激所表现的恐怖也是动物重要的适应现象。
当动物强烈的想要表达某一行为,以满足其欲望(如饥饿),而环境恰恰缺乏引发这一行为的关键刺激(如食物)时,此时的动物往往会通过表现“真空活动”,借以缓解其内在的欲望。当动物处于矛盾冲突状态时,会表现为替代现象。比如我们养的狗狗出现异事癖,就是因为缺乏某种微量元素或者营养而从一些含有这种物质的物品上去啃咬。
行为受挫说明了动物的不愉快感,但这种不愉快很可能对生存及繁衍后代有帮助。(因为行为受挫能使动物对有害的刺激产生较深刻或永久记忆,以便今后成功的躲避危险。)
行为受挫、行为矛盾及替代行为等都是动物在应付环境变化过程中的一种适应现象。这些行为的发生对动物个体是积极的、有利的。但这种有利性是相对的,因为这种行为既带来利益,同时还有可能伴随着痛苦。
异常行为是指那些适应失调或因身体损害而导致的行为现象,这类行为却与动物的精神状态有关,提到“异常”我们就会想到痛苦,因为异常的本身就有不愉快的内涵。
不是所有的异常行为都意味着痛苦,甚至有的异常行为会给动物带来喜悦。这类动物多见于动物园内的食肉动物和家养宠物。多表现为无聊和精神忧郁、压抑的表现。动物从不错误的表达因痛苦、疲劳、恐惧及行为受挫而导致的痛苦感受。
动物不可能同人类有语言上的沟通,但起码动物的举止动作能表达它们的一些感受。这种动作是经动物选择而作出的,而这种选择又是动物在经历奖赏与惩罚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动物选择或回避某中特殊动作是动物的主观感受即经验的结果。被强化的行为表明接受的刺激是积极的;如果主动回避表明刺激是不利的。
虽然动物对不利刺激认识的过程存在着痛苦,但有利于以后避免再次接受类似不良的刺激。这种暂时的痛苦是为了以后免除可能再有的痛苦,因此是有生物学意义的。
动物的选择只能说明动物的喜好,不能充分证明不被选择的条件是动物的痛苦源,动物强烈拒绝的某一环境或条件,对动物而言可能是痛苦的。
尽管选择能够指示动物的喜好,但短期嗜好尚不能完全反应动物的长期嗜好,而且动物的一些嗜好选择未必对健康有益。
正确的认识动物的痛苦,分析动物的心理,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我们与动物的沟通。
上一页 [1] [2]